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身处“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的浙江化工企业,正在加快绿色创新、努力转向绿色制造、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走进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展厅,绿色是绝对的主打色。坚持“化工+”和“生物+”战略主航道,依托“生物+”技术平台和“一体化发展思路”,从减少碳排放、有效利用资源和促进循环经济方面努力,积极探索企业与自然、产业与资源均衡之道,是新和成的信念,也是新和成的行动。
每次在新和成,记者都有新发现。这次最吸引记者的是全球首个生物发酵法D-泛酸钙(维生素B5)技术。
通过绿色高效生物合成,他们首创了高产维生素B5菌种,以玉米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实现了一步法的规模化工业生产。这一颠覆性的创新技术,比传统化学合成减少“三废”排放30%以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超过25%。使用过程中还能有效避免饲料中氨基酸、酶、油脂等营养成分遭到破坏,提高产品的吸收利用率和生物学利用率。
正是因为有了独家生物发酵法技术,在新和成,一粒玉米可以转化为淀粉、液体糖、维生素B5、辅酶Q10,玉米的“身价”陡增10倍。
合成生物学不仅可以是发酵工艺的革新,也可以是仿生催化剂。在华峰集团,屡获殊荣的尼龙66全产业链绿色低碳成套工艺技术关键一子就是仿生催化剂。其全球首创的具有高转化率、高选择性的环己烷仿生催化剂,让己二酸/脂肪酸生产具备了流程短、高效低成本、“三废”少、高转化率、高选择性等特点。而且,一步氧化工艺使得从源头到末端的碳流失率极低,原来进入“三废”中的碳都被牢牢抓住,全都固定到主产物和有价值的副产物中,将过程中的碳吃干榨尽。华峰集团正在建设的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20万吨环己烷一步氧化法生产己二酸/脂肪酸装置,也将是世界首套商业化装置。
致力于全产业链绿色化的还有正在塑造“氢”质生产力的卫星化学。该公司乙烷裂解制乙烯、丙烷脱氢制丙烯等轻质烷烃制烯烃项目,不仅能将同等规模烯烃项目生产中的碳排放降至石油路线的1/3以下、煤炭路线的1/10,更提供了丰富的氢资源,且制氢的碳排放仅为天然气制氢、煤制氢的5%和2.6%。
依托正在迅速扩大的轻烃产业链规模及产业链制氢能力,待α—烯烃综合利用高端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投产后,卫星化学的绿氢年产能将达40万吨,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绿氢供应商。消除氢能产业“氢源不绿”“氢源不够”“氢成本过高”三大成长的烦恼后,卫星化学正在以“轻质化”跃向“氢质化”,积极谋划以氢为原料的化学品发展,着力形成产业链协同。比如,高纯度氢气将助力电子级双氧水的技术突破,并使得其生产双氧水较其他企业每年至多减碳370万吨。
氢能不仅赋能了浙江化工企业自身的绿色发展,还开辟了一条“氢走廊”——氢能源沪甬城际物流干线。该条“氢走廊”满负荷运行的话,预计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000吨,相当于植树15万棵以上。
镇海炼化加氢站、镇海石化物流公司等是“氢走廊”的重要参建者。积极推动氢能客运、氢能重卡、氢能冷链运输的规模化应用,推进宁波及周边地区氢能产业链不断完善,是他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绿色交通地面有氢能重卡,空中有生物航煤飞机。国产大飞机C919已经“喝”上了镇海炼化生产的生物航煤。这个国内首套生物航煤工业装置,年加工能力10万吨,若满负荷运行,一年基本能消化掉从1座千万人口城市回收来的“地沟油”,不仅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每年还能减排二氧化碳约8万吨。
“地沟油”加工而得的航煤可以为蓝天翱翔提供动力,海洋塑料垃圾回收后制成的再生塑料则可以成为工业包装和服装面料的原料。
发源于台州椒江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是全国最大的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单体项目。“收集—运输—处置—再生”的全流程闭环治理体系,让约4300平方千米的海域由此得到了守护。
“蓝色循环”项目收集到的海洋塑料垃圾,30%不可回收部分进入市政体系无害化处理,余下70%经深加工后循环利用,深度清洗、去污后,进行熔融造粒,得到的塑料粒子可应用于包装材料、服装家纺等领域。经国际认证的海洋塑料粒子,相较传统再生塑料将升值1倍以上,以海洋塑料垃圾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附加值还会更高。
在“绿色浙江”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的发展跃升中,浙江化工产业正在将“幸福绿”越绘越深。
记者手记
绿色共富
绿色石化这一浙江的支柱产业,含绿量还在不断提高。走在浙江化工企业的厂区,映入眼帘的是绿树、蓝天、碧草、白鹭,到处是一派生态和谐之景。
绿色是浙江发展的底色。目前,浙江已累计创建37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99家绿色供应链、80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452项绿色设计产品、21家绿色园区中,其中化工占了不小的比例。
块状经济是浙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中,仅有的4个万亿级先进产业集群中就包括了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集群。2023年,浙江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4万亿元,居全国第三,占全省规上营业收入的15.7%,接近1/6,是浙江制造业领域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8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6%、新增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化工园区1家以上,浙江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建设2024年又设立了新目标。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率先实践地,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区,在绿色发展中孕育新质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下实现共同富裕,是浙江的特色之路。
近年来,浙江省化肥农药用量连续9年实现负增长,降幅分别达27.5%、47%,秸秆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至97.5%,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相较传统黄土育秧基质,制作1吨秸秆育秧基质,在人工成本、采集成本上至少能节省数百元。慈溪市通过引进省内龙头企业,打造秸秆青贮饲料产业链,年均利用各类秸秆5万余吨,实现产值1.1亿元。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正在开展的以秸秆为原料制作禾塑复合材料的试点,一旦产业化,秸秆产业链还将升值。
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在台州椒江试点期间,海洋塑料被制作成2万个可溯源的海洋环保手机壳,原料利用价值升值46倍,一线收集人员增收30%,渔民免费置换13.8万瓶矿泉水。目前已有146家企业组织和1.2万艘船舶加入行动,收集海洋废弃物12073吨,惠及1300多名低收入民众。绿色共富正在成为浙江化工行业最美的色彩。 |